點嘗醬油百年風味 | ||
撰文 :楊美娟 | ||
相傳,最早的醬油出現在周朝,而且是屬於帝王之家才能享用的珍露。起初僅以肉類製作發酵,稱之為「醬」。後來作法傳到寺廟,因出家人不能食肉,便以黃豆代替,沒想到卻自成一種風味,而且香氣佳、成本低,一般百姓也都能負擔得起,因而流傳開來。 香中有味 好醬油一匙抵十味 輕輕舀起一勺好醬油,聞其香、嘗其味,就會知道好醬油香中有味,且鮮中帶著微微酒香。早期釀造醬油是一門家傳技藝與秘方,由子孫代代相傳,儘管時代變遷,科學化的生產方式與低價大量製造取代了傳統的手工醬油,然而想品出真滋味,帶出食物層次,還是非得好醬油不可,因為真正的好醬油,一匙抵十味。 好的手工釀造醬油,色澤為黑褐略帶透明紅豔,裝在玻璃瓶中,對著光亮處觀看,會呈現漂亮的透明淺棕色;在瓶中略微搖晃,泡沫細密且不易消失、上緣轉為黃褐色;開瓶後會飄逸出誘人的釀造香,嘗起來喉韻溫和且甘甜味不斷湧出,滋味令人難忘。 亞洲醬油可細分為三種釀造方式:一是以純黃豆與麵粉為主要成分,在中國與香港相當普遍,是最傳統的醬油製法;第二種為黃豆、小麥與糯米製成,以日本為主要生產國,口感較甜且有酒香;第三種為純黑豆與麵粉釀造,此為台灣獨有。 東南亞一帶則在醬油中添加焦糖,用來當蘸料為多。過去市場上大都以日本醬油與香港醬油為大宗;近年來,台灣純黑豆釀造的沉穩香氣,深受美食家青睞,雖在台灣已經營近百年,但在亞洲美食市場裡卻是甫展露頭角的黑馬。 手工醬油的誕生 值得耐心等候 傳統醬油製造,需經過:蒸煮、發酵長麴、日光曝曬、撒鹽、入缸醃製、榨汁、濾渣、蒸煮等過程。醬油的好壞,從一開始選豆與入麴便判定優劣。蒸好的黃豆撒上麵粉後,需用竹筷翻動豆粒散熱,使麴化長出綠絨毛,經過日曬後再撒鹽,如此反覆三次。上述過程的每一步驟皆極為重要,如果入麴失敗,黃豆會迅速發酵,接著散發臭味,就必須全部丟棄。 入麴完成後接著入陶缸,藉由陶缸的吸熱、散熱、催熟,直到黃豆轉黑、粗鹽化為鹽塊。釀好的黃豆以麻袋盛裝,壓榨一夜,流進儲存池中,再分裝至大桶中煮沸、待涼,手工醬油便誕生了。 原料及製造法關係著醬油品質的優劣。好醬油往往遵循節氣進行步驟,以大自然為總舖師,外加老經驗師傅的巧手釀造,以及長時間發酵而成,最快半年,講究的甚至需要一年。現今諸多醬油工廠為了大量生產、快速製造而發展新的方法,研發出速釀法和混合法,利用化學藥劑催熟或上色,僅需三至五天便完成,看似有醬色與些許豆香,實則風味盡失、入口死鹹,僅能增加食物色澤與鹹度,無法提鮮。 從頭抽到醬油 美味關係的不同等級 各種名稱與等級的醬油,差異在於原汁的比例及收集的過程。較常聽到的名稱,依等級由高至低的順序為:白曝、壺底油、醬油、醬油膏。 白曝醬油,是第一次發酵的產品,即頭抽。頭抽呈天然深棕色,通常一缸只能得到一、兩瓶原汁,香味鮮濃,品質最好也最鹹,添加時似米酒般嗆鍋即可,量不宜多。醬油缸上層至中段的原汁,依比例添加水稀釋,便是我們在市面上看見的、有等級之分的醬油,加水比例越多,醬油等級越次。此外,在醬油中加入糯米粉即是醬油膏,每家因配方不同,在口味上會有所差異。東南亞一帶習慣在醬油中添加焦糖,便是海南雞飯蘸的醬油,通稱老抽。 除了上述的一般醬油等級外,市面上還有薄鹽醬油、無鹽醬油、陳年醬油等。薄鹽醬油鹽分含量約為一般醬油的一半,飲食必須控制鹽分的人較適合;但它的鹽分含量低,較易變壞,不易保存。無鹽醬油幾乎不含食鹽,鹹味來源是氯化鉀及鉀的化溶液,就是所謂人工合成醬油,完全不經發酵,屬於藥品,藥房才有售,需遵照醫師或營養師的指示添加食用。至於陳年醬油,是抽取白曝後的醬油醪,放置兩、三年,待自然發酵熟成後,再壓榨、殺菌。 大部分的好醬油多為手工釀造,需經過長時間的發酵熟成才能得到精華,不僅產量少,品質好,即便放入冰箱仍不耐久放。但是好醬油的滋味,卻能讓人一嘗便難忘。 傳統風味百年相傳 手工釀造無比甘醇 台灣迄今仍堅持傳統手工釀造的店家寥寥可數,其中以台南陳源和、新高、彰化新和春、高雄協美等,都是擁有近百年歷史、堅持手工釀造,以量少質精出名。 陳源和醬油與新和春醬油都以濃厚豆香與無窮回味出名,溫醇且層次豐富。陳源和醬油香氣沉著扎實、散發著素樸的豆香,在渾厚有力的香與鹹後,繼之以悠長圓潤的回甘,是款純淨醇厚的好醬油。新和春醬油更是堅持「賣完再做」的早期農村經營模式,以漫長的等待換取無比甘醇,製作出來的醬油風味甘美,令人回味無窮。 原文出處:《Priority Life》雜誌 第22期 |
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
點嘗醬油百年風味-陳源和醬油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有任何問題都歡迎您留言給我們哦~^^